今年10月,学校2025级新生军训交出了一份与众不同的成绩单:全员通过考核,100%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认证。这意味着学校的新生不仅完成了意志与体魄的锤炼,更全员掌握了心肺复苏、AED使用等关键应急救护技能,为校园安全增添了一份坚实的“青春保障”。这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-2030年)》中“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”的要求,将生命教育深度融入育人体系的创新实践,筑牢了一张覆盖全体新生的校园应急救护安全网。
学校突破传统军训模式,将应急救护培训作为新生军训的“必修环节”,通过“顶层设计、专业赋能、严格认证”的系统化方案,打通了“教学-考核-持证-实践”的全链条。在吴兴区红十字会的专业支持下,新生们需完成16学时的标准化培训,内容涵盖心肺复苏、AED使用、创伤包扎等核心技能,并通过严格考核。此举首次实现了新生层面应急救护技能的“人人持证、人人能救”,将安全教育的“种子”播撒在每一位青年学子心中。

本次培训的显著亮点在于超越了单纯的技能传授,实现了 “心理疏导”与“应急救护”的双线融合。班级心理委员同时肩负起“急救先锋”的职责,成为校园安全的双重哨点。在教学方式上,引入情景剧模拟、用流行歌曲《孤勇者》的鼓点来辅助掌握胸外按压频率等创新方法,让急救知识变得生动易学。一名参训学生动情地表示:“第一次操作时很紧张,但想到这能为同学争取‘黄金四分钟’,瞬间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!”学工部部长孙计萍指出,“当年轻的心跳与生命的律动同频,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在此刻具象化。”这也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。
为确保培训质量与可持续性,学校构建了“师资先行、骨干辐射、全员覆盖”的分层推进模式。今年4月,学校便率先培养了50余名持有红十字资质的专业师资队伍。以此为基础,通过“青春守护者联盟”组建了百人校园应急救护队,形成了 “教育一个学生、带动一个班级、辐射整个校园”的良性生态,使应急响应能力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。

今年,学校已累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20余场,覆盖师生超3000人次,成效显著。学校计划在三年内实现“心理+急救”双能型学生骨干全覆盖,并探索将应急救护纳入学分认定体系,推动“人人学急救、急救为人人”从项目成果沉淀为深厚的校园文化。学校党委副书记唐华表示:“全员救护培训不仅是技能的提升,更是校园应急体系和文化建设的核心一环。我们将持续织密这张校园安全网,为师生创造更安心的环境。”



